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论坛新闻 >

论坛新闻

CONTENT

写在2019中国曲阜诗歌论坛前

作者:诗歌论坛组委会 时间:2019-08-21
欲临洙泗推贤达,好借儒风传诗香

 
       流淌的光阴、大川河流、春花秋月总能让诗人陶醉与感怀。
       古往今来,诗歌寄托的不仅仅是志向。翻开中外诗歌经典,你就能立马进入一个轻松快意的魅力空间,仿如盛夏纳凉或冬夜围炉的当儿,听一位有学问、有品味而且有情趣、有生气的年轻朋友,从容自在、信马由缰地聊天。美丽的诗歌,与我们的胃口契合,便有了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
      中国的诗歌文化深刻、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。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,是民族的精神与心灵史,也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。中国文学历经3000多年不曾中断,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,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、最璀璨的部分。在文学的三个基本门类--诗歌、散文和叙事文学中,中国传统文学在诗歌和散文方面成就尤为辉煌。没有第一首诗,只有最早的诗歌总集 《诗经》,是现实主义的作品。
       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,诗文化的起源都可以追述到远古的巫术,而巫术的特出表现就是以”歌、舞“为形式的祓傩仪式。中国典籍上,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”击石拊石,以歌九韶,百兽率舞。“(《竹书纪年》帝舜元年条)”昔葛天氏之民,三人操牛尾,投足以歌八阙。“(《吕氏春秋•古乐篇》)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。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永歌之,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“(卜商《毛诗正义•诗序》)”断竹续竹,飞土逐肉。“(《越绝书》)等等记载。这恰恰就说明了远在上古时期中国的诗歌文化就开了滥觞。鲁迅《门外文谈》自称是“‘杭育杭育’派”,意思是主张“劳动创造”论的。这用于口头创作,本来也不错。世界上很多民族也都经历过口唱心授的长篇“史诗”阶段,如古希腊的《伊里亚特》《奥德赛》、古印度的《摩诃婆罗多》《罗摩衍那》、古日耳曼的《尼伯龙根之歌》、古俄罗斯的《伊戈尔远征记》以及中国藏、蒙古民族的《格萨尔王》等等。
        殷商民智未开,人神杂糅,生活社会中事无大小,都以卜蓍为决,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,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。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,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,这或许就是中国诗歌的由来。
 

 

       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,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。《礼记》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:“土,反其宅!水,归其壑!昆虫,毋作!草木,归其泽!”《吴越春秋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《弹歌》:“断竹,续竹,飞土,逐宍(肉)。”这些歌都是诗、乐、舞结合的典型例子,而诗、乐、舞的结合,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。
       公元前6世纪,《诗经》被编定成书,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,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、小雅74篇,祭祀之乐的颂40篇,共305篇,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。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湖南北部。《诗经》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,如《小雅•鹿鸣》;有反映战争的诗,如《小雅•六月》;爱情诗的名作如《郑风•子衿》;有讽刺现实的《魏风•伐檀》;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《生民》、《公刘》、《绵》、《皇矣》、《大明》。
       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,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。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《楚辞》一书,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《离骚》、《九歌》(11篇)、《天问》、《九章》(9篇)、《招魂》共23篇。其中的《离骚》,以忠君爱国为主题,以香草美人为象征,以缠绵悱恻的感情,反复迸发的愤慨,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。
       “绚烂之极,归于平淡。”随着诗歌在唐代瀑布般奔涌之后,宋诗相对来说,更象一条经过人工补缀修葺过的河道,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,在这里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,安详驯顺的模样了。
       钱钟书先生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:”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侯,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,就要发愁,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,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。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。当然,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,不过,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,继承者要开拓版图,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,出征得愈辽远,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,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。所以,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,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,挑他们来比赛,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、打破记录,或者异曲同工、别开生面。假如后人没出息,接受不了这种挑衅,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,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。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,也是宋人的大不幸。看了这个好榜样,宋代诗人就学了乖,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;同时,有了这个好榜样,他们也偷起懒来,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。
       虽然钱先生对上述论段不甚满意,但钱先生还对宋代的基本状况作了这样一番提纲挈领的形象评论:”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,能够维持比较长时期的统一和稳定,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“后三代”的说法。……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,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:《五月十一日夜且半,梦从大驾亲征,尽复汉唐故地》;……此外,又宽又滥的科举制度开放了做官的门路,既繁且复的行政机构增添了做官的名额,宋代的官僚阶级就比汉唐的来得庞大,所谓”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……官五倍于旧“;北宋的”冗官冗费“已经不可纪极。
       如果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历史,我们会发现各个朝代的优胜劣败原因不尽相同。汉唐盛大之际,周边谈不上有强敌,而宋代开国伊始,就面临北部和西北部民族建立的国家辽、西夏、金、元的轮番冲击,尽管纳币称臣,终不免国破家亡。所以有宋一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,但谈起来总不免使后人摇头蹙额,痛心疾首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,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。如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认为,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,后渐衰微,终必复振。
       从大文化史角度看,更乎有理。因为自唐代“安史之乱”后,先有藩镇割据,后有五代十国,中央政权名存实亡,国势遂一蹶不振。于是有韩愈倡导儒学,自“古文运动”而上溯儒学道统,开“宋明理学”之先河,又有二程、朱熹以书院讲学,补济科举教育之偏颇,使中国文化得以体系性的延续和复振。而白居易出入佛道儒,通达性理的生活方式与态度,对宋代及后世文人影响也极为深远。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主流思潮的佛道儒“三教”也由北朝开始的“论衡”制度,经过较量融通,而在宋代实现了“圆融”。
       有人说,诗已被唐人做完了。后人如果不甘心,只有另僻蹊径。宋人也确实这么做了。他们一方面是“以文入诗”,开辟了“诗讲”一途,把诗歌当成文章来做;另一方面“玩潇洒”就另找方式,于是聪明地选择了唐五代看作“诗余”的小玩意儿“小令”,把它拿了过来,发展成为一种全新,而且更为复杂的文学形式,这就是名垂后世的“宋词”。
       我们再来看看先师孔子与诗,孔子自己写诗,作《去鲁歌》、《蟪蛄歌》、《龟山操》、《盘操》。孔子,春秋时代人,距今两千多年,他是中国古代文化集大成者,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学派——儒学。但是,很多人并不知道,孔子对中国诗歌所作的伟大贡献,称其为中国诗歌理论的鼻祖,一点也不为过。
       孔子编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——诗经。诗歌起源自远古,可惜没有文字得以流传。所以孔夫子编辑诗经的历史意义极其重要。诗经收集的305首诗歌,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诗歌。这些诗内容广泛,写得很美,不仅情感动人,而且修辞讲究,节奏鲜明,大多押韵,有很高的艺术水准。可以想见,在诗经以前的漫长历史中,诗歌会有一个多么悠久、丰富的发展过程。
       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,“韦编三绝”,写了序《系词上传》、《系词下传》,这使后人得以读懂易经。易经讲究“象”、“理”、“数”,这个“象”是以形象示人,如“飞龙在天”、“潜龙勿用”……启迪人们形象思维。这对诗歌发展作用很大,诗歌是需要形象思维的,中国诗歌传统主张“形象”、“景象”、“意象”、“情景交融”……
      孔子是懂多门艺术的人,有艺术通感、通识。孔夫子教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绝非后世只知八股的腐儒。子曰: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;“诗三百五篇,孔子皆弦而歌之”,“子与人歌而善,而后和之”;孔子曾向师襄子学琴;孔子会击磬,“子击磬于卫”;孔子曾与当时音乐素质最高的诸侯鲁国太师谈论音乐,“子语鲁太师乐”;孔子推崇周天子的韶乐,“子在齐闻韶,三月不知肉味,曰: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”;孔子推崇舜时代的歌舞,孔子:“行夏之时,乘殷之路,乐则韶舞”。孔子懂得音乐,就懂得诗歌需要讲究节拍节奏、讲究循环往复、讲究合辙押韵。
      孔子选编诗经的原则——思无邪。春秋时代,周王室的控制力衰弱,诸侯各行其是,相互征战,作为西周社会基础的血缘氏族制度陷于崩溃,人心混乱。孔夫子在这种情况下,从各个小国家流传的3000多首诗歌中,精心挑选出了305首诗歌编辑成书;子曰: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“思无邪”,选编诗歌是把道德标准放在了第一位。这些诗歌涉猎广泛,有关国家、社会、生活、情感等等,但是细细读来,都很感人,都示人以真善美的艺术形象。其影响深远重大,中国世世代代诗歌的发展都受其影响,直到现在。
      孔子编辑诗经把诗歌分为六类: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。《毛诗序》认为诗经有六义:风、赋、比、兴、雅、颂,其实这是两类划分:从美学角度划分诗体类别,分为:风、雅、颂。孔子论诗歌的作用:兴、观、群、怨。《论语•阳货》记载:“子曰:‘小子何莫学夫《诗》?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;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孔子曰: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兴,情意感发。观,观察事物。 群,共鸣合群。怨,诗有美刺。
       孔子把《诗经》列为六经之一,视为经典,强调“诗教”《毛诗序》议论诗经:“故正得失,动天地,感鬼神,莫近于诗。先王以是经夫妇,成孝敬,厚人伦,美敦化,移风俗。”
       孔夫子修《诗》《书》,定《礼》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,统称作六经。《诗经》所编选的诗歌,是符合他的一整套道德规范的,是以艺术形象来教育人们遵守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孝、廉、耻、恕等等,要求人们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,要求人们遵守“份”的哲学,从而规范人们的思想、行为,维系家庭、国家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。
       孔子的美学思维贯穿了他的中庸思想,提倡“温柔敦厚”、哀而不伤”“怨而不怒”,孔夫子选编的诗歌,多有艺术形象,很少直接叙述。多为温文尔雅,很少剑拔弩张。孔子认为即使批评也应讲究艺术方法,除了极少数情况,如诸侯欣赏天子乐舞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,一般主张“怨而不怒”。孔子主张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。这对后代中国诗歌影响很大,认为写诗以克制情感、委婉曲折、细腻隽永为佳,以含蓄、包含第二义、有寓意为佳,以文有尽意有余、有余音、有联想想象空间为佳,以拙重、忠厚为佳。而不赞成直白、露骨、尖巧、叫嚣……况周颐更以为即使愁苦之音亦应以华贵出之。中国传统诗歌理论,受孔夫子关于诗歌的论述影响很大,很多精辟的理论,都可以在孔子那里找到雏形和影子。
       孔子选编诗经,较好地融合了诗歌的社会性和艺术性。很多人批评孔夫子只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,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。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。读一读《诗经》,享受一下诗歌的美,体会一下风雅颂的美学风格,觉察一下赋比兴的艺术手法,体验一下那叠章重复一唱三叹的章节,感受一下那叠韵、叠字、双声的声韵,感发一下2000多年前古人的情意,等你陶醉其中的时候,就不再批评孔夫子不重视诗歌的艺术性了。
       中国2000多年来的诗歌发展,诗经恰恰是源头。直到今天,我们仍然可以从诗经中汲取艺术养分,陶冶为人情操。
       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,儒家思想的创立人有曲阜的孔子、邹城的孟子,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滕州的墨子、军事家孙子等,均出生于今山东。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,是著名的东方圣城。孔子在这里编撰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,曲阜堪称中国诗歌之源。孔子云: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。孔子首倡“诗教”。曲阜又是中国的“诗教”之源。同时,唐代大诗人李白、杜甫都曾寓居曲阜、济宁,在这片孔孟大地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       基于中国诗意地标“舞雩台”,孔子“诗礼庭训”诗礼、诗教文化,朱熹《春日》的意境,李白、杜甫客居曲阜、泗水、兖州、济宁所留诗踪。我们有理由说,曲阜是诗词文化的源头,在曲阜这座古城及其周边可以一览中国诗词的简史。
       世界各国的诗歌,是各自文化最好的代表。通过诗歌的交流,挖掘人类文化发展的诗意,更反映出诗歌在文化的的融合发展上承上启下的现实意义。而大会的主题“欲临洙泗推贤达,好借儒风传诗香”既开宗明义孔子及儒家推崇道德和才能“洙泗推贤”的美谈延续,又是在新时代,因诗歌与儒学结合所焕发出的文化新生的美好期待。
      期待2019中国曲阜诗歌论坛,碰撞出更多文化的新鲜因子,为世界诗歌文化增一抹亮色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(作者系: 中国曲阜诗歌论坛组委会秘书长 孔祥林,原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,现任世界儒学大会秘书处秘书长、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、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、中华孔子学会理事、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、韩国儒道会顾问等)  


上一篇:中国新诗路在何方?     下一篇:李泉成为2019中国曲阜诗歌论坛作联一副